矢量網絡分析儀(VNA)的工作原理基于對射頻/微波網絡散射參數(S參數)的精確測量,其核心流程可分為信號生成、分離、測量、校準與數據處理五個關鍵步驟。
矢量網絡分析儀的詳細解析:
一、信號生成與分離
信號源:
VNA內置高頻信號源,產生連續正弦波或脈沖調制信號,頻率范圍覆蓋被測設備(DUT)的工作頻段(如1MHz至110GHz,依賴具體型號)。信號源需具備高頻率穩定度和低相位噪聲,以確保測量精度。
信號分離:
生成的信號通過定向耦合器或功分器分為兩路:
參考信號(R):直接輸入接收機,用于校準系統誤差。
測試信號(A):經端口1或端口2輸入被測設備(DUT)。
二、反射與傳輸信號測量
反射信號(B):
當測試信號入射DUT時,部分信號被反射(如因阻抗不匹配),通過定向耦合器捕獲反射信號,輸入接收機1。
傳輸信號(C):
未被反射的信號通過DUT傳輸至另一端口(如端口2),由接收機2捕獲。
三、校準與誤差消除
系統誤差來源:
方向性誤差:反射信號與入射信號的隔離度不足。
源匹配誤差:信號源阻抗與傳輸線不匹配導致的反射。
反射跟蹤誤差:電纜、接頭等損耗引起的幅度和相位偏差。
校準方法:
SOLT校準(短路-開路-負載-直通):
通過連接標準件(短路、開路、負載)至端口1和端口2,測量并存儲誤差項,后續測量時通過算法修正。
電子校準(ECal):
使用內置電子標準件(如Keysight 85093C),通過軟件控制自動切換校準狀態,顯著簡化流程并提升精度。
四、頻域與時域轉換
頻域分析:
直接顯示S參數的幅度(dB)和相位(度)隨頻率變化的曲線,用于評估阻抗匹配、濾波器特性等。
時域分析(TDR):
通過逆傅里葉變換將頻域數據轉換為時域,生成步進響應(Impulse Response),可定位傳輸線中的斷點、阻抗不連續或電纜故障。
五、關鍵性能指標
動態范圍:
表示VNA能測量的最大與最小信號比值(如120dB),直接影響弱信號檢測能力。
跡線噪聲:
測量結果的波動幅度,需通過增加平均次數或延長積分時間降低噪聲。
頻率分辨率:
步進掃描模式下相鄰測試點的頻率間隔,影響頻域曲線的平滑度。